English

推荐书目好学生下手难

2000-1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电子制版厂的瞿承近日给本报来信,诉说了他的苦恼:“刚开学就知道了教育部的推荐书目,一口气把20本书都买全了,可到今天孩子还一本没看过。”

今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向初中生推荐了10种长篇经典文学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飘流记》、《格列弗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巨人三传》),向高中生推荐了20种(《论语通释》、《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唐吉珂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此持肯定和赞赏态度,可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瞿先生这样的苦恼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他的孩子,高一新生瞿贤超。

“我就是不爱读大部头。”瞿贤超在电话里干脆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那些书我也翻过几页,觉得不好,口罗里口罗嗦,节奏特慢,又没什么故事情节,不吸引人。像《复活》,某某想就想了一页多,《红楼梦》看到第十页还不见贾宝玉,烦不烦?再说,把读书当成任务,有压力,反而不想读了。大人说推荐给我们看,其实他自己都没看过。”问他喜欢看什么,答曰灌篮高手、辛巴达、奥卡姆,都是动画片。

那么,别的孩子的阅读情况怎样,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中午12点,人大东区食堂涌进了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仁达中学、十九中等校的学生,记者随机采访了他们。所有的学生都说读不太懂,所以兴趣不大。所有的学生都反对用测验考试来检验指定的阅读要求。

瞿贤超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不愿透露姓名的李老师承认读名著有些难度,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有限,理解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这方面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存在疏漏,他也承认他向学生推荐的书中,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没看过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学生应该读名著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就认为,“看”和“读”有很大区别,看直接面对屏幕和图书提供的现成形象,不需要主动想象,久而久之,想象力萎缩,理解力也受影响。但对学生要读哪些名著、怎么读,大家却仁智互见。

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振群介绍说,北大附中只布置语言不晦涩、有一定情节、篇幅为一本书的名著,多本的大部头不作要求。学校通过写读后感、演讲、知识竞赛、团队活动等形式进行考查,效果很好。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平同样强调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和审美分析能力。他说:“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可以有指导性的选一些章节让中学生阅读,整本阅读则未必恰当,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也不会同意孩子读这样的作品。这并不是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有什么怀疑,而是说对中学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合适。”他对教育部的推荐书目持保留态度,特别提到了两部作品,一个是《歌德谈话录》,这是一部相当专业的文学理论著作,而且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和作品对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即使在大学中文系,也只是被列为“参考书目”,对中学生来说太难,阅读意义也不大。另一部是《鲁滨逊飘流记》,此书在文学史上确有一定影响,而且塑造了欧洲文学上第一个富于进取心的新兴资产者形象,就这一点而言,推荐给中学生读未尝不可。问题是该书一共有3部,第一部讲鲁滨逊在西方各处飘流,第二部在东方飘流,其中包括中国,第三部叙述鲁滨逊的感想。作为对18世纪西方“中国热”的一种逆反,笛福在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对中国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说中国“是一个野蛮的国家”“粗鲁和愚昧流行”,并对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大发议论,说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愚蠢,只要一只英国军队和一连上等骑兵队,或一支英国工兵队和两个连的地雷兵,就能在十天之内把它炸平,类似说法俯拾皆是。以前的中文译本往往只译了原书的一部分,而现在较新的中译本一般都将原著全部译出。李平说:“我们不去讨论笛福当时写作的历史背景和他攻击中国的真正目的,只要想一想毫无思想准备的初中学生读到这些内容会如何的手足无措,就知道推荐这本书是不是妥当了。”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值得我们深思。选择书目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指导。毋庸讳言,现在出版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如有些书在封面印上“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等字样,其实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标明是“试用修订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只是大纲的附录,同时注明“任课老师可补充推荐”。也就是说推荐书目并非必读书目,更非必考书目。

文学名著阅读有难度,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往往只是把书往学生手里一塞,说:“看吧!”看不看得懂就不闻不问了,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中华活页文选》配合教育部的阅读要求,在其初中版和高中版分别设置了《名著VCD》和《经典快读》栏目。栏目撰稿人樊凡说:“中学生读名著离不开指导。我曾经给他们写过《格列弗游记》的阅读指导,就着重谈到了这个问题。《格列弗游记》中有些内容,如小人国为了吃鸡蛋要先打破大的一头还是小的一头这样无聊的问题而进行战争,实际上是影射当时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斗争,两个小人国是英国和法国的缩影。这样的深厚内涵,没有相关的世界历史知识,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体会斯威夫特式的讽刺和幽默。但这没关系,初中生可以当好玩的书来读,对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更深的东西,可以放到长大后再读。如果学生有兴趣,自然会找有关英国18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的书来看。所以我认为,第一,学生要读名著,这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二,读不懂没关系,尽其理解能力读着玩。第三,一定要有适当的指导帮助其理解。”

学生需要指导,但现实不容乐观。记者就《巨人三传》随机调查了10多位初中语文老师,在教育部规定出台之前,只有4人知道这本书,只有一人读过,到现在自称“大致翻过“该书的8人,还有3人说不出此书的三位传主是谁。至于家长的名著阅读程度就更低了。前面提到的瞿承除了苏联的,其他统统没看过。人大附中一个孩子的家长承认,她带孩子上书店,孩子挑书,她只跟着付钱。她不准孩子看武侠和言情,别的不太清楚。以前还不准看漫画书,后来孩子说是名著漫画,她就通融了。教师和家长这样的阅读水平,又怎么有效地指导孩子们阅读呢?

学生读名著是好事,对此作出导向和要求是必要的,虽然其方式和内容可以再完善些。现在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看哪些书,如何指导他们爱看、看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